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文 重拳整治校外培训机构
2018-02-27 09:44:52

“别的孩子都在学,自己孩子不能输。”“逼孩子参加各类竞赛只是为了能读个好学校”“孩子压力大,我们做家长的压力更大”……长期以来,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相信成都父母并不陌生,市场上各类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也因摸清父母们的心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其中,个别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造成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了家长经济负担,社会反响强烈。

日前,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行为;同时,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事实上,早在教育部出台此《通知》前,成都市就已连续发出多个通知、文件,重拳直击民办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获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好评。教育部等四部门有关负责人在这次解读《通知》答记者问中,也将成都市做法列为典型供全国参考。

那么,教育部等四部门这次联合印发的《通知》中,有哪些非常值得关注呢?

亮点:

重点整治六类问题

明确校外培训不能超纲

近年来,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等层出不穷,据中国教育学会的数据,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市场太大,也带来了不小的管理难题。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非常复杂,在国际上也是个难题,不但涉及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还涉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部分学生的选择性、补充性需要。”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分阶段坚决治理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6类突出问题——

1。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校外培训机构要立即停办整改。

2。对未取得办学许可证、也未取得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具备办理证照条件的校外培训机构,要指导其依法依规办理相关证照;对不符合办理证照条件的,要依法依规责令其停止办学并妥善处置。

3。对虽领取了营业执照(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但尚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校外培训机构,具备办证条件的,要指导其办证;对不具备办证条件的,要责令其在经营(业务)范围内开展业务,不得再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培训。

4。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的班次、内容、招生对象、上课时间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审核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5。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6。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根据《通知》要求,专项治理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全面部署和排查摸底,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第二阶段,集中整改,于2018年底前完成;第三阶段,专项督促和检查,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

业内人士:

超纲应试培训,确实该刹车了

“超纲培训”、“竞赛挂钩升学”、“课上不讲课后去培训机构讲”,对于这次重点整治的六大类问题中,这几项引发了家长们的强烈关注和议论。其中,超纲培训的整治,成为不少家长的议论焦点。

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在校外培训机构的课堂上,不少内容是“提前教学”,大量内容超出教纲。毕竟“培训机构往往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中表示,部分校外培训机构甚至与一些家长心中的热门学校联手,实现对优质生“掐尖”,更助长了家长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

业内人士以英语教学为例,称很多参加培训的孩子小学阶段就学完了《新概念英语》前两册。“里面的不少语法,甚至是中考知识点。孩子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只能死记硬背。”该人士坦言,这种超纲学习,对于“应试”来说,确实能短期提高成绩,“但长期如此,肯定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这样的超纲培训,确实该刹车了。”

成都某小学老师也指出认为,超纲培训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给一些没上过培训机构的孩子增加了很多压力,让学生课外负担过重,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上培训机构,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但不赞成揠苗助长,小学、初中阶段打好基础最重要。”

家长:

学校课程无法满足学有余力的孩子咋办?

得知教育部重拳出击整治培训市场的消息,成都的家长们反应不一,但大部分家长还是表达了强烈支持,也有家长提出了一些疑虑。

采访中,一位王姓家长提出,整治培训,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肯定是好事。但是,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来说,如果学校的课程确实无法满足他们,又该怎么办。“老师又不敢补课,一旦收钱就成了有偿补课,即使家长愿意出,老师们也不敢上,这怎么办?只有送去培训学校提前学呀。”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陈国治在发表观点时谈到,“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校外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也不是简单地禁止校外培训机构涉足基础教育学科类培训,而是通过提高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 陈国治表示,学生的智能结构和优势是多样的,学习能力、方式、节奏进度等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因此,差异化教育培训需求存在也是一种合理现象。“如何遵循规律,怎样满足合理的培训需求,需要专业的机构给出专业的标准和监管。”

成都走在全国前列

被教育部列为典型供全国参考

事实上,本次教育部等四部门出台的《通知》内容,成都本地的家长们应该不陌生。早在教育部出台此《通知》前,成都市从2017年年初就已连续发出多个通知、文件,直击民办培训市场的种种乱象。比如,成都市教育局联合多部门共同治理民办教育培训市场,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竞赛,以及公办、民办学校的招生行为等,发布“史上最严禁奥令”,通过一系列组合拳,使得曾经吸引不少小学家长和学生竞相参与的“奥数”“华杯赛”“联合杯赛”等数学竞赛,相继停办,让一度被奥赛“绑架”的孩子得到解放和个性发展,让教育回归常态,由此获得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好评。

成都的做法,也为全国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良好示范。教育部等四部门有关负责人在本次解读《通知》答记者问中,也将成都市做法列为典型供全国参考。其中包括,成都市教育局发布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的通知,对民办学校提出“六要八不准”要求,明确了重点纠正的8种违规行为,包括委托或变相委托社会机构或个人招录学生,同意或默许社会机构或个人组织生源;征集市民观察员,约谈违规民办学校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列入信用“黑名单”;在门户网站通报批评违规招生的民办学校和主管教育局并从严追责等内容。

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