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部编本”教材释放教改6大新信号!新教材如何教?
2017-09-21 14:16:03

“部编本”教材的推出使用,将对学校课程管理、教育教学方式、课程校本化产生哪些影响,对家校共育带来哪些改变,对于幼小衔接、小升初等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教材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这些疑问,下面做一个详尽的说明。

新教材体现教育改革新思路

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统一使用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意味着“一纲多本”的时代将会逐渐终结,中小学语文教材将走向“大一统”。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部编本”新教材的使用,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表示,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有四点: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

二是“接地气”,希望有新理念,又不挂空,能实用好用。

三是守正创新,教材编写需要听取各方面意见,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制约,和一般个人的著作是不同的,它的空间有限,但还是要努力去创新。新教材并没有颠覆以往的教材,而是在以前各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去创新。

四是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以上四点,是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也是大家努力的方向。

从内容设计看,统编语文教材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利用语文学科善于熏陶、感染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并自然地体现在整个语文教材设计之中。这种渗透有三个“加强”。

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二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

三是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内容。

新教材对于课文的选择下了很大功夫。选文既兼顾经典性、可读性,选择大量思想格调高、语言形式美、值得诵读涵咏的作品,也考虑到文体的多样性、典范性,以及篇幅、深浅的适合;既考虑如何服务于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要贯穿“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诸多方面的平衡并不容易,很多选篇都是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斟酌的,教材的选编尽可能考虑到社会共识。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审查研究人员、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认为,“部编本”语文教材吸收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点和最新探索成果。总体来看,是与基础教育改革中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步的。

对于“部编本”语文教材中的调整,比如家长课堂、亲子阅读等,实际上是与北京市许多中小学多年来的实践相一致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实际上是呈现了这些改革探索的经验,也是对优秀经验做出的肯定。

李明新还表示,“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内容变化与使用统一,也给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

新教材在结构体例上的三点改进

统编语文教材的面世,并非是对既有教材的颠覆,各个版本的优点和经验也都尽量吸收进来。新教材的编写特别注意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克服随意性;注意编得好用、接地气,能满足一线教学的需要,甚至还能对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起纠偏作用。这套教材不仅是选文上,在结构体例上也有革新和改进,至少有三点改进很明显:

一是采取“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以人文主题为线索统筹安排,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优势;将语文素养作为另一条线索,精选典范文本,安排必要知识,优化学习策略,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

二是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改进识字写字教学方式。调查发现,孩子刚上学立即学拼音,难度大,容易影响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现在新教材的开篇是“天、地、人、你、我、他”,接着是“金、木、水、火、土”,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先学认字,然后再学拼音。拼音教学推后一个月左右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觉。

另外,新教材以“认写分流,多认少写”以及“多元认字”作为小学低年段教材的编写原则。要求认识的常用字从过去的1800字减少到1600字,会写其中800字就可以了。这些改进都做过调查和专题研究,是有学理根据的。一般而言,只要按照统编语文教材设定的各个阶段目标推进,学生到二年级下学期就大致可以独立阅读了。

三是有意解决不读书、少读书问题。现在语文教学的问题是读书太少,很多学生只读教材和教辅,很少读课外书,语文素养无从谈起。所以要让孩子从小“海量阅读”,读些“闲书”,读些“深”一点的书。针对这一状况,新教材延伸阅读的量大增,努力让语文课往课外阅读延伸,往学生的语文生活延伸。另外还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整本书阅读等。

课程管理需要强化两个意识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载体,教材关系到课程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的课程管理水平成为决定教材实施成败的关键。

李明新校长认为,教材的内容变化与使用统一,要求学校在课程管理上强化两个意识。

一是强化国家意识,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课程,不删改,不走样,把国家课程的价值追求落到学生身上,也就是扎扎实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强化育人意识,就是要瞄准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的,特别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育全面发展、中华底蕴、人格健全的中国人。

“要防止有些学校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随意删改国家课程的做法。”李明新校长表示,“学校和一线的教师应该研究的是如何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国家教材,而不是去随意删改和开展所谓的教材创新。”

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就是要围绕国家教材的主导地位,为国家教材起到补充、铺垫作用。新教材的使用,必然对校本教材产生影响。

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与传统教材相比,“部编本”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诸多方面都有了新变化。统编语文教材加大了课型的区分。以往教材课文也分精读和略读,但在教学中普遍是精、略不分,全部是精读精讲。其实两种课型功能不同,应当区别。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把“精读”改为“教读”,“略读”改为“自读”,加上课外阅读,这就建构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教读课主要由教师教,一般要求讲得比较细、比较精,就是举例子、给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把教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中,自己去试验、体会,很多情况下,自读课就是自主性的泛读。课型不同,功能也不同,彼此配合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

当然,暴生君主任认为,在新老教材更替之后,使用的主体是新教材,但教师可以不必急于丢弃传统教材,将传统教材作为调整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采取新老教材结合备课的方式,对照新老版本、系统梳理研究,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来统筹安排教学。

李明新校长建议,对教师而言,在研究落实“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是教育重点的加强。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不同学段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其次是教材内容的呈现。由于编写中在选文、识字、习作和课外阅读指导等方面的安排上对固有的编写思路、体例有突破,因此教师可以进一步研究教材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研究以怎样的方式呈现更有利于学生的学,更有利于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再次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要研究以怎样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怎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情感体验,以怎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语文能力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的统一。

“部编本”教材的学段衔接成关注话题

北京市东城区回民实验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刘燕君认为,从育人的角度来说,“部编本”教材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现在就需要在各学段贯彻落实。

目前,“部编本”教材只是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其他学段年级使用的仍是传统教材,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老并存”阶段。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培训教师蒋秀云也表示,教材的“新老并存”,需要学校进行认真研究,整体协调,让教师吃透“部编本”教材。

刘燕君提到,在小学阶段,尽管只有一年级使用,但是校长要六个年级都应该考虑,不能仅仅考虑一个年级。此外,还需要考虑六年级如何对接七年级,即“小升初”问题。那么,面对学段衔接校长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呢?

首先就是小幼衔接。

其次是“部编本”教材和传统教材的对接。

三是“小升初”的衔接。

这需要校长拿出精力去关注这些衔接点,关注这些空白的地方,因此这就需要校长加大学科的大教研、跨年级的交流、中小学的交流。

教材新变化 推动家校共育

翻阅“部编本”语文教材,会发现有一个与传统教材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有一个“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是“部编本”教材的亮点之一。

温儒敏教授解释,大人是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增加这个栏目的用意,是激发读书的兴趣,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尽管只是语文教材的一个小变化,但是这个变化在很多校长看来却意义非凡。

学生读书兴趣培养不能仅靠学校,家庭也很重要。从幼儿园阶段以听故事为主,过渡到小学阶段的纸质阅读,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该少看电视,少看微信,少打麻将,多和孩子一起读书,对培养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十分重要。所以,推出“和大人一起读”栏目,不仅是引发小朋友的读书兴趣,还希望把家庭阅读带动起来。

“以往亲子阅读更多是在课外,一些有思想且关注家校合作的老师也会请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但这只是微弱的声音。”刘燕君校长介绍,“现在教材上对亲子阅读,进行了规定的学习任务,这是一个倡导,一个非常及时的倡导。这将会督促80后家长进一步关注与孩子的阅读,也会和孩子一起学习、认同主流思想,实现共同成长。”

来源:搜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