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要避免唯技术论
2017-04-19 16:39:08

来源:浙江教育报

       不久前,我旁听了一堂小学科学课,教学内容为“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教学中有一环节,上课教师要求两人分工合作,一人操控显微镜,另一人用iPad的摄像镜头对准显微镜的目镜,把细胞图像拍下来。课堂上短暂的宁静后,操控显微镜的学生迅速完成了观察的步骤,而另一名学生小心翼翼地将iPad的小镜头对上显微镜的目镜,左对右对,要么对不牢,要么不清晰,课堂里一片喧哗。几番折腾后,终于有几名学生的iPad拍下了图像,投屏展示……

  移动终端进课堂,似乎很炫,但在这堂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本来学生完全可以以极短的时间完成显微镜的应用,达到观察的目的,却以几倍于实验观察的时间,应用于不适切的技术产品,去完成一个艰难的展示,其效率几何?当前,有关智慧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风生水起,但“投入易、应用难”“技术如何满足需求”等问题值得深思,暂且不去纠结智慧教育的概念内涵,实施智慧教育,应该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实践变革,千万勿以技术论英雄。

  数字校园到智慧教育,是从技术主导向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转变

  过去的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经历了技术装备的更替,从交互式产品、录播设备、移动智能终端的逐渐推广应用到基础网络环境的提升,网络带宽升级、无线网络覆盖等支撑力度的加大;从教育软件平台持续部署到网站平台功能细化、终端应用软件纷繁多样等,数字校园建设很大程度依托于技术的变革,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以技术去影响和促动教育的改变。而智慧教育的提出,显然是以融合、整合的视界,重新来界定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以双向融合的视角和理念,促进教育变革和发展。故而,相比于“十二五”提出的数字校园,智慧教育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是实施理念的转变。

  教学思维加技术思维,是提升智慧教育达成效度的理念基础

  在现实的智慧教育推进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众多的尴尬,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信息化项目,却得不到教师、学生的认可和应用,而成为一个供瞻仰的摆设;在他处应用广泛而深入的项目,引入本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海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辅助APP,却无法成为日常的、自觉的应用……这些是技术问题吗?或许是,这技术还不够“傻瓜”,还无法让所有人都适应。但更大层面应该是需求的问题,区情、校情的差异化,人的差异化,技术未能融合当下的需求。“应用驱动,需求导向”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原则,因此,实施智慧教育,切不可唯技术思维为主导,而应转以教学思维为主线,关注学校的发展需求、关注教师的应用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说基于教育发展的难点、重点,寻求和借助恰当的技术予以支撑,转“我建,你用”为“你要,我建”的信息化建设配置与应用体系,让智慧教育更接地气。正如本文开头的这位教师,他有清晰的教学需求,但选择的技术装备不够恰当,其所欲达成的效果,也许一台数码显微镜就够了。实施智慧教育,应努力去架构教学思维与技术思维对接的桥梁。

  智慧管理促智慧教学,是实施智慧教育深度发展的建设梯度

  智慧教育,常规地理解应该包含智慧管理和智慧教学,且要形成以智慧管理促智慧教学的建设梯度。人、财、物的管理,具有规范性的要求和流程化的特点,依托技术可有效提升管理的标准化、精准化、便捷化、协同化水平,并且通过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改变人的理念和行为方式,继而为推进具有个性化、专业化、差异化的智慧教学积淀基础。故而,从某种程度来说,智慧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人”。再好的技术、再多的功能,如果得不到使用者理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自发自觉,那么,一切皆无从落脚。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育人,在“互联网+”战略趋势下,全面发展智慧教育,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作用不容置疑。然而,在实施智慧教育的进程中,切勿将技术“神”化,技术唯有以“深度应用”,实现与教育教学的“双向融合”,才能支撑和引领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