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少女给中国教育的“温柔一刀”
2018-12-04 17:38:29

E50DA720C0EF4CFC96DCA66883DDFE43.jpg

我和教育的爱恨“情仇”,这句话乍一看似乎有点狗血,但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大多数学生对学校都是爱恨交加的。

01

作为一个没什么特色的普通学生,我没有多少能被提起的“光辉历史”,没有很狂热地去做过一件事,最最重要的是,在我初中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是迷茫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做的是什么。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在我的家庭里,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怎样教育,他们不会在我小的时候便开始引导我应该怎样学习、怎样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更多的是满足我物质上的需求,很少会关注我心灵上的成长。当然,这是他们所经历的时代背景、教育环境和人生经历造成的,我不应该去批驳什么。

另一方面,当我回顾我十几年的学习历程时,我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过程里,我的老师们也并没有像他们所学的教育理念上讲得那样,真正的关心到我们的心理成长,或者说,做一位真正的引导者。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按照制定好的教育大纲来教育我们这一群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情况都“参差不齐”的小孩。

小学五年级时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事,老师叫我们每天写日记并上交。第一次交日记的时候,我很忐忑又很兴奋,因为自己的小秘密、小天地就要被另一个人看到了。然而日记本发下来的时候,我傻眼了,老师在上面以画小星星符号的形式给我们批分,写得丰富精彩的得到五颗星,写得很少或者几句话带过的只有一颗或两颗星。

看到日记本上的四颗星时,我很失落,并不是因为我得了四颗星而失落,是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日记里所记述的一定是真实的事、真实的想法,我把自己的生活一一写下,然后上交,不管字数长短,只是分享,并不是让人去评判,即使那个人是我的老师。更何况,是在这样把我们的日记分成三六九等的情况下。

然而我的老师好像并没有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妥当,在作点评的时候,直接评价某些同学“怎么会对一天的生活毫无想法”,还有一些同学“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日记写得生动一点?”

这真的是一种可怕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日记写得短小精悍或者是丰富多彩,按照一个标准去评判他们的个人生活。而且老师的话语真的太直接、太功利了。在学生还怀有纯真想法的时候,就将一些美好的事物明晃晃套入了“提高成绩”的目标模式里,忽视了类似“日记”的事物对我们的意义。后来每一次写日记,我都觉得十分痛苦。这是让我对教育感到很失望的一件事。

1879E32CB35541AB8E7192F8393D85D5.jpg

类似这样的痛苦,在小学五年级以前,我和我的同伴其实已经经历了不少。因为是外来务工子女,加上当时政策的限制,我五年级以前上的是希望小学。我们使用的是破旧的桌椅,没有正规的操场,只有一块用来集合与上体育课的煤渣地。想象一下,每次上体育课奔跑时身后扬起一片尘土的景象。

在那里,上课的老师多半是已退休被返聘的老教师,说话有浓厚的口音,很多没有上过正规的师范学校,不少教育理念是很过时的,由于师生的年龄差过大,很多时候我不能理解他们到底讲的是什么。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敏感,这样的教育环境让当时幼小的我有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同社区的孩子去少年宫参加演讲比赛,我拿了金奖,很开心,回去的路上一直把奖状拿在手上。这时,一个小朋友的妈妈开始和我妈妈聊天,在得知我在上希望小学、家里没有买房的时候,她的脸上流露出很明显的鄙视的神情,并开始谈论自己孩子的教育条件有多好、能够参加多少丰富的活动……我第一次如此直接地感受到他人的嫌弃,得奖后喜悦的心情顿时跌落谷底,那种“低人一等”的失落感更深了。

虽然后来在五六年级时我的学校并入了一个中心小学,我也参加了很多演讲比赛、学习了钢琴,但这种自卑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

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会有差别,一些孩子可以享受最好的教学资源,一些孩子却只能在差的环境下挣扎。同样为人子女,我们会因为一些限制而成为教育上的弱势群体并受到歧视,而那种自卑感往往会在我们的心理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同时,因为资源的缺乏,即使我们有求知的渴望也很少有机会实现。这是我对教育感到失望的另一件事。

4DD22181998C4F4387C54F0B3DB85B35.jpg

让我感受到应试教育桎梏最深的时刻实在我的高中生涯。

我是文科生,在江苏的高考里,文科的数学总分是160分,语文冲高分很难,英语拉不开什么差距,所以大家的目光都锁在了数学上。我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当时每天两节晚自习,有一大半的时间我都要花在数学上:写当天的作业,整理错题,做买的资料……由于没有补课,我还要做各种各样的数学练习题。高考前两个多月,我们开始半个月放一次假,而待在学校的那个周末,居然还有同学在白天考完试后回家补数学,然后第二天六点多再回到学校来上课、考试。在那一段昏天黑地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都要捧着“数学”这位高冷的美人,生怕一个不小心,14分没了,7分失踪了。

的确,学数学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但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大环境完全破坏了这种意义。花时间去钻研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甚至都不会用到的“正弦定理”“抛物线”和其他的高级运算,让我没有了阅读喜爱的文学作品的时光。我真正的兴趣不在数学上,考试的要求却将它强加于我,这让人很痛苦,即使我数学学得不错。

也许教育者们的初衷是为了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所以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他们否定了很多学生的兴趣,并没有使教育能够量体裁衣,更加的人性化和现实性。

02

说了这么多“恨”的方面,但我并不觉得中国教育就是失败的。对我来说,教育带给我的,也有诸多温暖的瞬间,让我慢慢找回自我,慢慢拥有强大的内心。

前面谈到了在希望小学的经历给我的内心留下了自卑的阴影,但是现在的我,没有自卑,没有阴郁,这也是教育带给我的转变。

我的自信真正回归的时候是初一,我上了一个就近的公立中学。刚开学没多久,学校就组织了一次校园作文大赛,初一组孩子的题目是“你在我的世界里”,很幸运,我得了一等奖。

在颁奖的时候,我们当时的校长在颁发荣誉证书之后,居然还给我们每一个获奖的同学送了一本书。而我得到的那本,是毕淑敏的《我很重要》。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安慰,短短四个字“我很重要”,仿佛一下子打破了我以往对自己的所有否定,对世界的黑暗猜想。

现在我仍然记得书中的一句话:“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平凡如我,我,很重要。就是这么一本小小的纸质书的书名,一瞬间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后来,受到了这本书的激励,我积极去参加作文比赛、主持学校的大小活动,我不再有原来那种即使站在台上却内心怯弱的感受。

当然,作文比赛获奖这些都是外在的荣誉,最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在乎自己上过希望小学、家里有没有房,不再在乎别人到底怎么看我!我所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世界这么大,有那样多的事情我可以去尝试,何必自我禁锢在低压、黑暗、无趣的空间里,让自己那么不快乐?而最初把它们带给我的,就是那位校长。我想,他定是仔细思考过才选择了给我们这种正能量的书籍,这是他的积极的教育方式,这也是让我很感动的一件事情。

98C78A5F00C0444F97B901BBE8E746CF.jpg

另一位同时期的对我的心理成长有重要影响的是我的班主任老师。

那时,她经常让我们写写随笔。我有一个姐姐,初中时姐姐转学回了家乡四川,因此妈妈基本上一个月在四川,一个月在我这边,而我的父亲工作也很忙,时常不在家,很多时候,我都是独自一人待在家里。自己去买菜做饭、洗衣服,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虽然我很理解父母,但是内心还是会很失落很孤独。一次,在随笔中我透露了那段时间低落的情绪,她看完后立马就把我叫到了办公室。很惊讶地是,她并没有一味地灌心灵鸡汤,而是全程都在仔细听我的讲述,让我释放自己的情绪。这让我很感动,因为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后来很多次,她都约我去谈心,以这种方式让我释放内心的压抑。

在青春的敏感期,她适时的心理引导,让我学会了调节自我、乐观处世,更收获了许多美好。我能够变成现在这样乐观地看待事情,都是受到她的影响。这是让我感受到教育温暖的第二件事。

回想起来,我想,其实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尊重。一方不失偏颇授之以渔,一方心存感激学以致用。此外,还不成熟的我们,更需要一份心理上的关爱,在这里,我无比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关注心理学,关注学生们的心理成长。

我现在就读于苏州大学的文学院,以前我虽然也喜欢阅读,但我从没想过自己会正儿八经地学习汉语言文学,这都要感谢我的高中语文老师。

在高一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位刚刚研究生毕业的新老师,她喜欢让我们做阅读摘抄,第一次写这项作业时,我在摘抄段落后还写了些自己的感想,在我的印象中,以往老师们都不会认真看这种作业,只会匆匆打个“阅”,因此我的言辞有些是很激烈的。没想到她不仅认真看了,还给我留了大段留言,分享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我的看法的观点。我觉得很有意思,以后每次做摘抄作业都写一点感想,而她也一一留言,言语中不会批评我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反而鼓励我说出自己的想法。

正是她这种宽容让我有动力去阅读、思考,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这是让我感受到教育温暖的第三件事。

D2F42E49F49344A6B007E7C9A0A4F15A.jpg

我分享三件事都很平常,然而就是无数个平常的一瞬间,会在我们学生的心中留下烙印,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学生们是一张白纸,每一位教育者的教育方式都会在上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老师的一举一动,小小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表情,都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痕迹。

我选择的是师范专业,在未来,我可能也会成为一位教育者,我不敢妄言我会对教育体制的改善做出怎样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师者,我会做一名合格的引导者,我会努力让孩子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也得到足够的关爱、尊重和理解,让他们可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席慕蓉女士在诗集《写给幸福》中说道:“请让我终于明白,每一条路径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我无比感激过去的每一段时光,那些委屈的痛苦的日子都化作了我成长的助推剂,那些幸福的时刻让我感受到世间的美好。

我感激在我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良师益友,我的家人。在这里,我作为一个学生分享出我在受教育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希望能对教育者们带来一定的反思和触动。

(徐安娜,苏州大学学生。本文是其在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学生论坛上的演讲内容。)

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校长传媒